——2025年2月19日深化部署会释放新信号
2025年2月19日,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“AI+”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,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、突破“根技术”、加速成果转化,推动人工智能在关键领域实现从“0到1”的原始创新。此次部署会标志着央企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,目标直指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超30%的“十四五”规划要求。
战略升级:瞄准高价值场景,构建AI赋能生态
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会上强调,央企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,聚焦战略意义强、经济收益高、民生关联紧的高价值场景,例如能源、制造、医疗等领域。目前,AI技术已在12个重点行业、400余个场景落地,涵盖智能工厂、智慧能源、智能供应链等方向。
案例:中国海油的数字化跃升
中国海油提出“十四五”末整体数字化率达50%,“十五五”末突破80%的目标,并与中国电信、科大讯飞合作构建智能决策系统,实现海上平台作业效率提升30%。南方电网则通过引入DeepSeek大模型,将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升级至千亿参数级,优化电力调度响应速度。
数据洞察:
效率提升:中国中化依托DeepSeek大模型优化供应链管理,复杂数据处理效率提升50%;
成本节约:某钢铁企业应用AI质检工具后,缺陷识别准确率达92%,年维护成本降低22%;
绿色转型:华能集团构建数智生态,推动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3%,年节电能力达6600万度。
技术攻坚:攻关大模型与算力基座建设
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聚焦“根技术”突破,重点攻关AI芯片、算法框架等核心技术,并参与构建开放生态。目前,央企已发布“九天”“星辰”等通用大模型,并在钢铁、能源领域推出行业专用模型,市占率超60%。
关键举措:
1、算力扩容:2025年国资央企资本开支将向AI基建倾斜,计划新增超10个国家级算力中心;
2、数据集共享:分批构建重点行业数据集,首批通用基础数据集已覆盖80%工业场景;
3、产学研协同:联合高校设立“工业人工智能实验室”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
政策保障:资金、人才、生态多维发力
为支撑专项行动,国资委提出三大保障措施:
1、资金投入:通过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渠道,引导长期资本投向AI领域,目标2025年相关投资超600亿元;
2、人才激励:优化人才评价体系,试点“科研项目揭榜挂帅”机制,对核心团队给予股权激励;
3、生态共建:联合民企、科研机构成立“AI+产业联盟”,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率提升至45%。
未来展望:2027年目标营收破千亿
根据《“AI+”专项行动实施要点》,央企需在“十五五”规划中将AI列为发展重点,目标到2027年形成1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,并孵化50家初创企。彭博分析师预测,央企AI产业规模2025年将达47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58%。
此次部署会不仅为央企划出“AI赛道”,更以“技术-场景-生态”三位一体策略,为中国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“国家方案”。随着大模型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,央企正从“数字化工具”向“智能决策中枢”转型,引领全球产业变革新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