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造企业从“以产品为中心”向“以客户为中心”转型,需借助数字化手段提供个性化服务,销售、研发、生产等环节需围绕客户订单展开,这种体系被称为“面向订单制造(MTO)”。其中,“产品销售配置”作为流程起点,通过客户选配特性值定义产品特征,实现跨部门信息协同,例如成本核算和物流追踪
。一、产品销售配置的核心逻辑
以汽车选配为例,车身颜色、内饰风格、座椅功能等特性组合形成“变式”(variants)。系统通过预设规则(如“选打孔通风则必须选真皮座椅”)确保配置合理性,并支持自动推导物料清单(BOM)和工艺路线,避免人工干预
。这种模式在电商场景中同样存在,但制造业的配置逻辑更复杂,需关联研发、生产等环节 。二、ERP系统的解决方案
传统ERP(如SAP)通过“超级BOM”和“超级工艺路线”管理复杂配置,实现从特性到物料、工艺的纵向推导。例如,SAP的变式配置模块需创建特性分类、可配置物料等基础数据,并通过依赖关系表达式(如“引擎类型决定散热方案”)确保一致性
。尽管功能强大,但实施需投入大量资源,且对流程标准化要求极高 。三、数字化架构的演进
- 早期阶段:ERP集销售配置、订单管理于一体,但界面不便外部使用。
- 中台探索:企业开发外挂平台处理选配,但依赖“死BOM”方案,灵活性受限 。
- 云原生架构:近年趋势是将配置规则解耦至中台(如SAP云平台),通过API为电商、CPQ工具提供服务。这种模式符合“核心系统-数据平台-中台-前端”的架构逻辑 。
关键启示
制造业的数字化中台需以ERP等核心系统为基础,而非盲目照搬互联网模式。若基础数据、流程未理顺,过早投入中台建设可能导致资源浪费
。SAP等ERP的标准化配置能力虽强,但企业需权衡定制化需求与长期维护成本 。